常见 CDN 防护误判与调优经验分享
网站接入 CDN 之后,虽然访问速度快了、防护也更强了,但很多站长应该都遇到过这种情况:正常用户访问被拦截、后台登录频繁跳验证、接口访问返回 403……
本文结合日常运维经验,总结一些常见误判场景及优化方法,希望能帮大家少踩坑。
一、CDN 防护误判的常见类型
1. 正常访客被识别为 CC 攻击
场景:
部分 CDN 默认启用“高防模式”或“智能限速”,当访客短时间内刷新过快(例如抢购、搜索等场景),会被误判为 CC 攻击,直接返回 5xx 或跳验证码。
优化建议:
将关键页面加入 白名单;
对登录页、接口页设置 独立访问频率规则;
适当调高单 IP 访问频率限制(如 30 请求/秒);
关闭无必要的“智能浏览器挑战”。
2. 搜索引擎爬虫被封
场景:
CDN 规则过于严格,导致百度、Google 等爬虫被识别为恶意访问,影响收录。
优化建议:
在 CDN 的安全设置中启用“爬虫识别白名单”;
定期检查访问日志中是否出现:
Baiduspider
Googlebot
bingbot如果频繁被封,可在源站 Nginx 加入:
if ($http_user_agent ~* "spider|bot") {
set $isbot 1;
}
3. API / Ajax 请求被拦截
场景:
有的 CDN 防护策略默认限制 POST 或 JSON 请求,容易误伤前端接口调用。
优化建议:
检查 CDN 是否开启了“POST 拦截”;
针对 /api/ 路径单独放宽防护等级;
如为跨域接口,确保 CORS 头设置正确:
add_header 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 *;
add_header Access-Control-Allow-Methods 'GET, POST, OPTIONS';
4. 登录后台频繁验证码
场景:
管理员后台登录多次失败后,被 CDN 判定为爆破攻击;
或者登录接口触发了“访问频率限制”。
优化建议:
将后台路径加入 CDN 白名单;
对后台登录接口设置固定访问频率(1 次/秒);
若使用宝塔等面板,可在防火墙中排除特定 CDN 节点 IP。
5. 真实 IP 获取错误导致封错人
场景:
源站未正确识别 CDN 传递的 X-Forwarded-For 或 CF-Connecting-IP,
防火墙、Fail2ban 等工具封禁了 CDN 节点 IP。
优化建议:
在 Nginx 中添加:
set_real_ip_from 0.0.0.0/0;
real_ip_header X-Forwarded-For;
real_ip_recursive on;宝塔用户可在网站配置文件内添加后重载。
确保 $realip_remote_addr 替代 $remote_addr 用于安全策略。
二、CDN 防护调优思路
1. 分层防护策略
CDN 层:主要应对流量型攻击(CC / Flood);
源站层:专注业务逻辑攻击(SQL 注入 / 爆破等)。
不要混用,否则容易误判。
2. 调整防护等级
部分 CDN 提供“防护等级”选项(低、中、高、自定义),
建议根据网站业务动态调整:
论坛类、交互频繁 → 中等级;
展示型网站 → 高等级;
后台和 API → 自定义白名单。
3. 善用日志与报表
通过日志可快速判断是攻击还是误判:
grep "403" /www/wwwlogs/yourdomain.com.log | tail -n 20CDN 平台通常也有安全报表,查看被拦截的 IP、User-Agent,有助于调整策略。
4. 定期审查防护规则
业务在变,规则也要跟着变。
每季度至少复查一次防护策略:
是否误封爬虫;
是否拦截 API 请求;
是否影响 HTTPS/HTTP2。
三、总结
CDN 防护并非越严越好。
真正有效的安全策略应该是——分层、有度、可控。
CDN 防流量;
源站防逻辑;
日志可追踪;
规则可调整。
定期审查日志、了解误判规律,逐步微调防护规则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