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11|回复: 0

[互联网] 给活体水熊虫“纹身”:体长不足1毫米精

发表于 7 小时前 | 查看全部 |阅读模式

这里或许是互联网从业者的最后一片净土,随客社区期待您的加入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s_5254ef1c52e04a0f887b3c2b381e635f.png

5月9日消息,据媒体报道,西湖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取得一项重要突破,首次将冰刻技术成功应用于活体水熊虫表面的精准微纳加工。这一创新为活体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及极端环境研究开辟了全新途径。

据悉,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用"冰"替代传统光刻加工中的"光刻胶"。与传统工艺不同,电子束可直接在冰层上雕刻出所需图案,无需使用化学试剂清洗来形成模具,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光刻工艺中洗胶带来的污染问题。

研究人员使用的"冰"材料既包括日常所见的水冰,也涵盖有机分子低温凝结形成的固体,这种替代为冰刻技术在活体生物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。

研究团队选择体长不足1毫米的水熊虫作为实验对象,这种微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才勉强达到人类指甲盖大小。

水熊虫独特的生理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研究载体:它能够在-273℃到151℃的极端温度范围内存活,对脱水、强辐射、高压及有毒环境表现出极强的耐受能力。

实验过程中,研究人员首先使水熊虫进入隐生状态,此时其新陈代谢几乎完全停止,这种状态下的水熊虫具有更强的抗逆性,更适于接受电子束"雕刻"。

随后,研究团队在隐生状态的水熊虫体表覆盖特制的纳米有机冰膜,通过电子束曝光技术,将指定区域的纳米冰膜转变为常温下稳定的固体图案。

研究人员表示,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。未来可能实现在蜜蜂复眼表面雕刻纳米级光栅,以研究其感知紫外线的机制;或在珊瑚虫触手上刻写环境传感器,用于实时监测海洋酸化程度。这项成果标志着微纳加工技术从无机材料向生命体应用的重要跨越,为生物-电子融合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。

来源:快科技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 © 2001-2025 Suike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. 随客交流社区 (备案号:津ICP备19010126号) |Processed in 0.120265 second(s), 8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关灯 在本版发帖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