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72|回复: 0

[互联网] 恒星“吃掉”行星:距离地球大约1.2万光年

发表于 2025-4-17 15:19:01 | 查看全部 |阅读模式

这里或许是互联网从业者的最后一片净土,随客社区期待您的加入!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b8e5c246-c97f-4063-89b1-1e7528dfdb09.png

近日,詹姆斯·韦布空间望远镜(JWST)捕捉到一项突破性天文事件:一颗距离地球约12,000光年、位于银河系内的恒星,在吞噬其行星的剧烈过程中揭示了宇宙中行星系统的终极命运。这场被命名为ZTF SLRN-2020的宇宙奇观,彻底颠覆了此前对恒星吞噬行星的传统认知。

早在2020年,天文学家通过帕洛玛天文台的Zwicky瞬态设施(ZTF)首次观测到该恒星爆发强烈的可见光闪光。初期推测认为,这是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在演化末期膨胀为红巨星,并吞噬了邻近行星——这一过程也被视为太阳系未来可能经历的命运。然而,韦布望远镜的MIRI(中红外仪器)和NIRSpec(近红外光谱仪)的联合观测数据彻底推翻了这一假设。数据显示,该恒星并未呈现红巨星特有的红外辐射增强特征,其质量仅为太阳的70%,仍处于稳定的主序星阶段。

进一步分析表明,这场吞噬事件的本质是行星轨道长期衰减的结果。一颗与木星大小相仿的气态巨行星,以比水星绕太阳更近的轨道环绕恒星运行。在数百万年间,恒星引力引发的潮汐作用导致行星轨道逐渐收缩,最终行星突破临界距离,开始“掠过恒星大气层”。这一过程在短短数月内加速终结——行星物质被恒星引力撕裂并坠入其中,引发剧烈的闪光和物质抛射。残留的碎片形成环绕恒星的高温吸积盘和冷尘云,韦布望远镜甚至检测到一氧化碳等分子特征,这些细节为理解行星系统的毁灭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。

此次发现不仅修正了天文学家对ZTF SLRN-2020事件的误判,更揭示了行星系统演化的另一种可能性:即使未进入红巨星阶段,主序星仍可能通过轨道动力学效应吞噬行星。正如研究团队所言:“通过韦布望远镜的高分辨率红外观测,我们正在窥见行星系统命运的多样性——其中可能包括我们自己的太阳系。”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 © 2001-2025 Suike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. 随客交流社区 (备案号:津ICP备19010126号) |Processed in 0.105140 second(s), 7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关灯 在本版发帖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